从社区广场到乡村小学 科普如何走好“最后一公里”_查包養心得中国网


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.14%,呈现提速增长趋势。科学素养提升离不开科学普及,基层科普成效到底如何?老百姓的科普获得感增强了吗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在近日中国科协组织的一次调研中找答案。
  山东菏泽,牡丹争艳,建邦中央公园游人如织。市民散步赏花之余,又添了一项休闲乐趣:发电单车、传声管等几十包養件互动设施遍布园内,简单操作便能感受科学魅力。
  “我们每周都来巡检,体验的包養人很多。”菏泽市科协副主席胡秋艳告诉记者,公园周边1公里内居民区密集,有7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,设在市民家门口、课堂边的科普供给广受欢迎。
  “说这一天桂霞出门去赶集,正好碰见消防队的同志做宣讲;先教灭火器如何来使用,再把消防知识讲……”晚上九点半,位于菏泽老城区的曹州古城广场好不热闹,“95后”曲艺人马庆伟的消防安全“说唱科普”,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。
  “每次演出不用预告,锣鼓一响就有群众汇集。”牡丹区西城街道负责人说,这些“科普艺人”利用节假日和夜间休闲时间,走进乡村和社区开展文艺汇演,既展示了山东快书、山东琴书等传统曲艺文化,也传播了科学知识。
 包養網 “接地气的科普,让人看得开心,听得进去,记得下来!”牡丹区居民崔防震告诉记者,从讲述交通安全的相声到科普急救技能的小品,他追着看了好几场科普表演,学到了不少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。
  不管是科普形式更加喜闻乐见,还是科普内容更加贴近生活,根本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。对基层尤其是乡村地区来说,科普不是“阳春白雪”,要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。
  都司镇黄堂村靠近国道,一度交通事故频发。在交警部门支持下,村广场被改造成交通安全体验基地,丰富的科普活动提升了村民交通安全意识,近年来村子再没发生一起交通事故。包養
  得益于单县西红柿协会推广普及的新技术、新品种,当地农户不仅种出了高产番茄,实现增收致富、带动就业,还把优质番茄种子送上了太空,培育起航天番茄新品种。
  不仅在山东。近年来,户外科普在口袋公园推广,科学大讲堂、科普赶大集等活动异彩纷呈,各类科普广播和电视节目推陈出新……零距离、生活化的创新科普供给和服务,成为我国提升基层科普效能的缩影。
  改变,体现在效果上,更暗藏在理念中。越来越多的基层学校正在转变思维,着力做好科学教育“加法”,为祖国的花朵厚植科学的土壤。
  这个学期,每周一的无人机飞行课让都司小学的三年级学生黄麟婷兴奋不已。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,她已经能操作钻圈、悬停等飞行动作。这个喜欢火箭的乡村小包養網姑娘,把这项新技能看作实现航天梦想的第一步。
  “从‘有学上’到‘上好学’,农村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。要让更多的科学课进校园,使孩子们在科学探究中全面发展、健康成长。”校长刘认银的远见和决心,来源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推进,以及一批科技馆和科技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。
  一次调研行,惊喜新发现。在拥抱创造、激发创新的新时代,科普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正在悄悄书写着中国的精彩。

(记者温竞华)新华社济南4月23日电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